翻看中国历史,有个十分有趣的点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?那就是似乎盛世王朝之后,就会迎来剧烈的储君之争,就比如康熙王朝后期著名的九子夺嫡,宫闱里的这些风风雨雨也成为平头老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,如今更有许多与此有关的影视、文艺作品。那么帝王家储君册立到底遵循这怎样一套游戏规则呢?不妨让我们以对中华后世影响颇深的汉朝为例,看看当时储君册立那些事吧。
储君制的发展
远古的传说和记载显示,早期部落的头领都是禅让产生的,并不存在册立储君的问题。不过从夏禹将王位留给其子启之后,就开启了中原王朝的“家天下”时期,这一模式一直延续到了封建时代结束,其实这也是时代赋予的政权更为平稳传承的需要,此举的确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政治束缚,使采取这一政策的中原王朝迅速强大。不过王位具体要传给皇室哪个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比如商朝时王位多在兄弟间传递,然而这一模式导致了皇室成员之间对权力的激烈争夺,到了西周,逐渐演变为由嫡长子继承,即王位多传给帝王正妻首子,到了汉朝,这一模式被固定下来,后世沿用,而且达官显贵乃至平民家同样以此作为传承原则。
汉代的储君册立
虽说这一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,缓解了皇子间的政治斗争,但依旧有很多特殊情况会导致政策难以落实,比如作为皇帝正室的皇后可能膝下无子,这一点也被汉代立储制度的制订者注意到了,汉法规定如果皇后一方没有立储人选,那么便依据众皇子血缘贵贱、才干品质的高低评定储君,甚至可以纳入其余皇亲国戚的子嗣作为立储人选。
展开全文
此外,由于汉初多次出现幼年天子继位,外戚干政乱政的现象,汉武帝为了避免类似乱局再次出现,便制定了若储君年幼,则赐死其母的杀母立子制,这一做法被后世政权多次效仿,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道武帝便参照了此法。这种行为虽杜绝了后宫乱政的可能性,但不免过于残忍,终不得人心,北魏之后再难看到相关记录。
虽说嫡长子明确规定了皇长子继承皇位的权利,但纵观整个汉朝,以长子身份继位的不过寥寥,从此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立储制度的灵活性。若无特殊情况,皇位自然由嫡长子继承,但被最初册立的他们依旧存在被废的可能,如储君德行有失、才智昏聩都有可能失去其身份,此外,如果储君母亲及其家族干政过深,也有可能牵连被废。
汉代储君的地位
汉朝时,一旦有皇子被册立为储君,便会进行“拜皇太子之仪”和“太子揭庙”两大仪式,即昭告天下新储君的诞生以及拜谒告知皇室祖先、祈求储君上进,国泰民安。此后,储君由皇帝钦定老师进行教育,称“太子太傅”和“太子少傅”,他们多教导储君黄老之学与儒学的治国之道,皇帝也会从旁教导其统御众臣的帝王权术。
在获得储君之位起初,你并不能参与处理国家政事,且被要求不得与当朝的权臣、皇亲国戚们有过深的交往,这是为了防止储君结党营私,制衡当政君王。不过虽说理论如此,但整个封建统治时期的储君难有不积蓄力量,防止其它皇子夺位者,且还要让自身表面看起来温良恭俭且才干非凡,可见汉代乃至整个封建时期的储君貌似位高权重,实则大有高处不胜寒的意味。
幸在我国现在有着更为科学的官员选拔机制,再难看到如古时那种无可奈何却又十分可笑的权力交接乱象,遂造就我国现在海清河晏、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,我们要心怀感恩并保持警醒!
【以上图片,均来源于网络】
参考文献:《汉代的储君制度研究》、《古代为什么会产生嫡长子继承制》、《古代太子和皇帝关系解析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